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1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民声VI(2)一砚翁:高处的灵魂引领我们看清生活底蕴

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6 2021-12-02


高处的灵魂引领我们看清生活底蕴

——果戈理创作《钦差大臣》的故事


一砚翁|文


手头有一本旧书,记载了许多远去的俄罗斯文坛往事。


书也旧得遥远。上个世纪六十代出版的翻译作品,书名叫《论情节的典型化与提炼》,作者是前苏联文学评论家多宾。全书六万多字,薄薄的小册子。


大学时认真读过,很喜欢,一直收藏着。后来,在人生变换的脚步中,我远离了文学,它似乎对此有意见,从此故意躲着我。一分手就是几十年。


前不久家中装修,整理旧书时才发现,不知何时何故,被我夹在一本旧杂志中。


捧着它,有失而复得的欣喜;打开看,仿佛见到年轻时的我,在书上圈圈杠杠,还有眉批旁注,一副要让思想扎透书本的样子。比现在的我勤奋多了。


现如今,它的书页已泛黄,一如我的面容也沧桑。唏嘘了好一阵子。



今天重读,虽然觉得它难免留有前苏联时期的思想烙印和时代局限,但从总体内容看,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文论著作。


特別感兴趣的是书中对经典作品具体创作过程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理等文学巨匠是怎样通过艺术思维,剔除偶然性的浮渣,把看似平常的事件变成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里拎出一则果戈理创作《钦差大臣》前后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彼得堡要派钦差大臣前来微服私访!这则传闻引起外省某市一批贪官的极大恐慌。为主动应对,市长派人四处打探。


恰巧此时从彼得堡来了一个名叫赫列斯塔科夫的纨绔子弟,他因同人打赌输得精光,困在一个小旅馆里一筹莫展。


这个倒霉鬼死要面子活受罪,付不起房钱、饭钱,还对店主发脾气耍威风,更要命的是,他还随身带着一个仆人。这就很有理由地使当地官员相信,他就是钦差大臣,并由此闹出了一连串笑话。


这就是果戈理于1835年创作的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作者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一群贪官污吏的原形,深刻揭露了沙俄农奴制时代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剧作的素材是诗人普希金提供给他的。果戈理写信给普希金说:“劳驾给个情节吧,随便什么可笑的或不可笑的,只要纯粹俄罗斯的笑话就行。”果戈理答应他,“只要给我一个情节,马上就可以写出五幕的喜剧。”


令人惊叹的是,当普希金向他提供了骗子冒充彼得堡大官到外地行骗的两个故事后,他果真写出了这部经典作品。


骗子的冒险、成功和失败,就是这些口头故事的一切。以果戈理的才能,据此写一出表现骗子技巧、愚人上当的喜剧,肯定不是难事。但如果那样,果戈理就不是果戈理了。


果戈理非常坚决地改造了这个情节。“使那个假钦差变成完全被动的人物。赫列斯塔科夫并不是自己要冒充钦差大臣,这个念头他从来没有想到。他是被当做钦差大臣的。”


这一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题从表现骗子,转到揭露贪官污吏;描写的内容从骗子的世界转到官僚世界;假钦差被移到从属的地位,贪官头子——市长成了作品的主人公。



将军有剑,不斩苍蝇。作者淡化了小骗子,强化了大骗子,腾出更大的舞台空间,让贪官污吏现形,让被他们欺压的底层民众发出不平的声音。


虽然仍可见到原素材的影子,但已有质的变化,是从作者深沉的胸怀里成长起来的新的故事,奇闻轶事变成了极具现实批判意义的伟大作品。


作者称果戈理这个情节上的转变是“天才的转变”。“赫列斯塔科夫是被当作钦差大臣的”,这是情节发展的轴心。此后一连串的笑话都是由这个天大的笑引发出来的。


果戈理找到这个轴心,就是找到了文眼。随着轴心的转动,整个舞台仿佛旋转起来,一个个场景清晰可见,蕴藏在心中的各类角色也跃跃欲试,急于登场。我想,此时的果戈理定会舒眉一笑。因为这意味着一出戏的构思已基本完成,创作的最大难点已被突破。


剩下的是如何具体描画一幅“官场群丑图”。这对具有非凡才能的果戈理来说,已不是太难的事了。


那么,果戈理又是怎么想到这个绝妙的转变的?


是想象和联想的偶然所得?还是灵感的闪光照亮了心中的收藏?也许都是,但还不是根本的原因。


作家构思作品,总是以他熟悉的生活为基础,以他对社会生活的评判为指导的。


多宾写道:“果戈理对社会历史的变化非常敏感,有惊人的洞察力”宽广的胸怀不会被乡间传闻所圈囿,敏感的心灵又使他比常人更早地感受到社会的疼痛。


这种社会疼痛就是官场腐败。他做过小官,熟悉官场,了解黑暗,疼痛烙印在心,早先就写过表现官场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外套》。这次,普希金提供的故事促动他进一步思考,谁是这个社会中真正的骗子。


果戈理创作《钦差大臣》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他说:“在《钦差大臣》中我决定把当时所知道的俄罗斯一切丑恶的东西、一切非正义的行为都集中在一起加以嘲笑,而那些非正义的行为恰恰是在最需要人们表示正义的地方和场合下干出来的。”


在他看来,揭露官场腐败,就是申张正义,为民讨回公道。180多年前的认识,放到今天,依然深刻无比。


只有高处的灵魂,才能引领我们看清生活底蕴。


有了“识”,更需要“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官场。贪官横行,越反越多,反映出制度的黑暗。面对黑暗,敢于发声,揭露真相,在这方面,果戈理胆大包天!


想象和联想是一个作家必备的才能,但想象不可凭空。作家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神游九天,目极八荒,但脚,终还需落在地上。


灵感是宝贵的,但灵感的闪光需要深刻思想的烛照,需由人间烟火点燃。


《钦差大臣》是深刻思想和杰出才能的艺术呈现,在俄国文学史上有发凡创例之功,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一改剧坛沿袭已久的思想浅薄、庸俗搞笑的风气,赋予喜剧以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批判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一出戏,不经意间完成了时代的文学使命。


喜剧,告别了浅薄。剧场里发出的同样是笑声,但这次,俄罗斯观众笑得很深刻。


人们会觉得奇怪,这样的戏怎么会通得过书报检查官审查的?对此,书中也有交待。原来这事还正是审查官“帮忙”的。


书报检查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旨在压制自由思想,建立官方“话语霸权”。


书报是传承文化、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言论出版自由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书报检查以两者为敌,足见其反文明、反人性的野蛮本质。 


中世纪的欧洲各国,这种野蛮的制度一直存在。起初常由教会发布禁书令,尔后转为版前审查。到了19世纪30、40年代,也就是果戈里这个时候,欧洲经过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多数国家建立了宪政民主制度,也相应废除了书报检查制度。


只有沙皇俄国和普鲁士(德国)王朝仍然沿袭着这种落后。


负责审查《钦差大臣》的官员奥尔台科谱认为,这部喜剧是“赫列斯塔科夫有趣的冒险故事。剧本没有什么值得非难的。”据此呈报上司,並很快获得批准。


“思想警察”(这是笔者给这类人起的名)竟然如此没有思想,不由我想起了著名相声演员大兵身旁经常出现的一个角色,叫“蠢得死”。


书报检查是个细致活,沙皇为何不派艺术鉴别力高一点的人来做,却让“蠢得死”们在那里瞎折腾呢?


细想也不奇怪。专制者用人,向来以“听话”为首要标准,重要的是“忠于”,能力大小无关宏旨。这就不难理解,他们身边为何总是聚集着一群非蠢即坏的奴才。


再说了,这种封人笔、禁人言、反文明的肮脏活,除了奴才,谁乐意干?


更有趣的是,“蠢得死”们还把《钦差大臣》推荐给沙皇尼古拉一世,请他亲自观看首次演出。本想让他乐一乐,岂料沙皇看戏,如坐针毡,看完对随行官员说:“今天来看戏的都挨了骂,我挨得最多!”主子毕竟是主子,艺术鉴别力比奴才高多了。


皇上发了话,御用文人个个鼓噪而起,对《钦差大臣》展开了大批判。也许果戈理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出,故而在剧本前题辞:“自己脸丑,莫怨镜子”。


可是,他们自以为漂亮,只是被镜子照歪了。他们不反省自己,反而要砸镜子。


他们不惜代价,层层级级建立精神管理机构,派出无数思想警察和心灵法官,管书报,管笔杆,管人民怎么说话。


可是,对最该由他们管的官,却放任不管。他们培养了无数贪官,随便拎出一个,总是吓死人的“数额特别巨大”!


面对烂透了的官场,果戈理只是用镜子照了照,顶多是提个醒罢了,可他们也不允许。你说天下还有什么理好讲?



什么叫专制?专制就是不讲理!可他们有歪理,指责果戈理的剧本丑化了政府机构和官员,没有一个正面人物,渲染社会黑暗,没有写出人类的光明等等。


多么熟悉的声音,好像在哪里无数次听到过。可他们不知道,要果戈理颠倒黑白,为黑暗唱颂歌,是件很难办到的事,对那支伟大的笔,更是一种不可容忍的污辱!


这些奴才摇笔鼓舌,掀起一波又一波批判的浪潮。与其说他们针对果戈理,不如说是做样子给沙皇看更恰当。他们多希望沙皇对果戈理采取进一步措施:书下架,戏禁演,人流放!那时会进一步证明,他们是何等正确,对沙皇是何等忠诚。那时,他们会获名得利,会高兴得要死!


遗憾的是,他们没能等到那样的欢腾。沙皇对果戈理仅止于批判。


这又是为何?是对果戈理的法外施恩么?显然不是。


沙皇深知,此时的果戈理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身后站着成千上万热爱和支持他的读者和观众。对此,他在剧场里已经亲自感受过了。


他是“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朋友,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推崇的人。这两大名人身后有多少人,加上果戈理的又是多少人?名气太大了。沙皇心里有点怯。


作家的“名气”实际上是“民意”的反映。面对强大的民意,沙皇岂能不有所顾忌?奴才不知主子的难处,可聪明的沙皇知道应在哪里止步。


由此可见,果戈理们的安全存在,不是沙皇的恩赐,而是人民保护了作家。


围绕《钦差大臣》的斗争,是一场“笔与剑”的斗争,也即民主与专制,文明与野蛮的斗争。笔赢了,显示了人民的力量,文学的力量。


时间的脚步走到21世纪的今天,咱地球村绝大多数地方已是文明之光普照,自由之花盛开。遗憾的是,有极少数地方,这种斗争仍在继续。但人们有理由相信,笔会是胜利者,正如历史无数次验证的那样,人类文明终将战胜野蛮。


               写于2021年9月


【作者简介】一砚翁,苏北一老翁,一枚园地耕耘者。


(编辑:呼斯楞豫锟)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一枚园地欢迎您来稿(来稿请确认未在其他公号发表)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微信号: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
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anranyodai
《一枚园地文集电子版》对接微信:657767929


点击阅读更多

于无声:这次的配角,轮到李云迪了

张从文:飞临新加坡

《脱口秀大会》的挣扎与试探:5个最牛X的高光表演


崔卫平翻译并朗读:哈维尔狱中书简(1)

黑麦:寒露,秋日里一场美的邂逅

刘又生:读吴思《潜规则》晏氏转型的思考

耕夫呓语:鲁迅先生最后的时光


崔永伟:山西水灾情况一手信息

一枚园地读者群为山西灾区送去救急物资

一枚园地读者群为山西灾区送去第二批救急物资

一枚园地读者群为山西灾区送去第三批救急物资


专辑 一砚翁 庞旸 于无声 大灰羊 风吹沙 风铃 吟诗作赋 黄宁 耕夫呓语 黑麦 汉水伊家 青禾 王力坚 南宫踏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